日前報載,台灣每年精神藥物的用量已經高達近兩百億台幣。精神藥物佔健保支出金額比例已竄升到第三位,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與感染用藥。這實在是個令人觸目心驚的數字。


        台灣真的有那麼多人鬱卒到需要每年吃掉兩百億元的精神藥物嗎?這其中恐怕值得好好思考與探討了。


        精神藥物的用量之所以激增如此迅速,其實全拜憂鬱症的宣傳與流行。由於藥廠與精神醫學界的強力推銷,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,憂鬱症近年來頓時成為全民運動,男女老幼皆知,動不動就懷疑自己或別人有憂鬱症。醫師們在藥廠資訊與媒體的教育之下,也往往隨潮流起舞,順應民眾的求診要求,造成今日浮濫的診斷與開藥。


        抗憂鬱藥物只能抑制憂鬱症狀,無法根治,復發比例極高,藥物副作用又很大,而且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。簡而言之,這不是好藥。那大家為何爭先恐後地消費呢?這歸功於背後有高明的市場行銷策略,累積打造出如此龐大的市場,其中利潤是十分驚人的。這不僅台灣如此,全球皆然。


        民眾與醫療人員們應該對此浮濫的藥物使用與診斷有所警覺。精神疾病由於沒有任何的實驗數據或影像證據可資證明,診斷往往流於主觀武斷。有的醫師很嚴謹,有的醫師卻輕率地給人貼標籤。


       現在景氣不好,錢不好賺。醫界在健保制度下亦是叫苦連天。難怪現在很多的醫學系學生選擇要當精神科醫師,因為工作輕鬆、沒有醫療風險與責任、而且生意興隆。若當不了精神科醫師,那開藥廠賣精神藥物也是穩賺不賠的,因為這市場實在太大了,而且隨著強勢的宣傳運動正不斷成長中。可是,有誰顧慮到無知濫服藥的民眾的健康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liver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